人類思想的六大病態

作者:張澄基博士
 
 

第一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累積性的

  這話怎麼樣講呢?我們在兒童時代,父母教我們認字,認一個個的字,例如一、二、三、四,長大一點,進小學,先生教我們一句句的句子,進中學,先生教我們讀文章,進了大學,我們研究論文。再拿數學來做例,我們先學加減乘除,再學代數幾何,三角微積分,我們學習的方法是漸進的,是一點點積聚起來的;
亦即是我所謂的累積性的方式,用這種累積的方式,是否能得到「盡所有智」呢?當然是不可能的,這不是因為知識太多了,我們不能完全知道,而是因為我們求知的方法不對。試問用累積性的方式,怎能達到盡頭呢?一點點的往上面堆,是永遠也堆不到頂的。

第二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

  人類的心,只能在一個時間內,思想一件事物或幾件事物,而不能思想無限的事物,
依佛教唯識學者的看法,人有八識,也就是說,人的「心」有八種不同的功能。這八種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。如眼識,只能見色法中的某一部份,色法中的無表色,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見到的,用近代科學常識來說,普通眼識及耳識,所能見到和聽到的,只是波長中極小的一段,在眼識及耳識中所感覺出來的顏色和聲音;高波及短波的「色」及「聲」,就都看不見聽不到了。鼻、舌、身三識,也是一樣。至於第六意識,表面上雖較其他前面所講的五識活躍銳利,實際上它的功能,也是很有限的。第七識只緣假像的我,使什麼都以我為中心當然更屬有限性的。至於第八根本識,是否有限這一點,許多人的看法,頗不一致。我認為說第八識的功能,在眾生位是有限的,恐亦不太過;如果從「大圓鏡智」的無限性,來看這八識 - 阿賴耶識,就很明顯的反映出阿賴耶識的有限性了。

第三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

  人生的苦痛,原是多端的。這千萬種不同的苦痛當中,有許多苦痛,是因了理智和情感的衝突所產生的。我們的情感,要我們這樣做,可是我們的理智,卻告訴我們不應該這樣做,人生的悲喜劇,無非是冷酷的理智,和熱烈的情感,這兩個導演衝突決鬥之下的產品。可憐的人類,在這兩個相反的巨流沖激之下,真是嘗盡了辛酸,如果我們說人生一生的經歷,無非是情感和理智反覆消長的紀程,亦不為太過。
理智和情感,在人類的心中,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東西;一個是冷的,一個是熱的,情感是先天本能的行動,理智卻大半是後天學習及經驗的結論。人類心中的理智及情感,還有一個特性,就是這個冷的理智,和這個熱的情感,不能在同一時間存在,理智到了高潮的時候,情感總是低潮,例如,我們專心地思想一個數學題目,或哲理上的困難問題時,我們當時的情感總是很微弱的。可是當我們與人戀愛,或是吵架的時候,那也就是情感發揮到高潮的時候,那時的理智,總是非常低弱的,因此我們證明,理智和情感這兩個東西,在眾生位時,是互相抵消,同時不並起的。以這樣一個水火矛盾的心,怎能達到悲智無礙的佛境地呢?這是決不可能的事。

  
大悲與大智並起,是諸佛的不可思議境界,也是我們學佛的所努力的目標。如果我們的心是矛盾性的,悲智不能並起,圓滿佛位是無法成就的。

第四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顛倒性的

  我面前有一張桌子,靜靜地站在那兒,我們看不出這張桌子,有任何的動態,換句話說,眼識告訴我們,這張桌子是靜止的,可是我們的意識卻告訴我們說:根據科學的證明,這張桌子不但時時刻刻跟著地球在太空中運動,而且組成桌子的原子電子更是時時刻刻的在那兒運動。
眼識和意識,及其他各識之間,其實是經常在那兒打架的。打架打得太多了,人類就養成了一種協調的本能,不去追究各識之間爭鬥衝突的熟是熟非,只要各識能相安無事,各盡其能就算了!如果我們認真推敲,人類的心識,真是一堆亂糟,一篇糊塗帳!這種各識各自為政,各是其是,先入為主,不求真理的現象,我稱之為「顛倒性」。

第五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虛弱性的

 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,來應付一件事,是很難成功的。
力量集中,實在是成功的必要條件,力量分散,也是失敗的主因。人類心識既有八個,(注)這八個識,又各行其是,力量自然就分散了。我們工作最有效率的時候,也就是諸識集中力量,向某一問題進攻的時候,我們在應付一個大問題時,或遇見一個重大難關時,我們總是全神貫注的。普通人的心識力量,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,是分散的或消費了的,再進一步說,人的行動與思想,是都受「習氣」所支配的。無量的「習氣」或「潛能」,都潛伏在含藏識之內,一遇機緣,這種潛伏著的種子,即會發生作用(名為現行)。於同一剎那,各識的種子,既都能遇緣而起現行,而事實上又往往是諸識並起,因此力量自然分散。諸「智」同時並起,在「佛位」是妙用功德;諸「識」同時並起,在「眾生位」卻成了過患,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。佛法裡有一句話:「眾生以菩提為煩惱,諸佛以煩惱為菩提。」是很有意義的。話不要扯得太遠,總之,人類的心識,是虛弱性的,沒有大力量的,要成就諸佛的大力用,以這樣虛弱的心識形態,是絕對不行的。

  註:八識是一抑異,為一頗費推敲之問題,此處所謂八個,亦只是為了說明而已,並不執人真有八個心識。

第六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執實性的

  這一點,是六種特性中最重要的一點,簡單說來,就是
人類的思想,無論何時,都是「執實」的。執實者,執萬法為實有、或執萬法有定相及自性,至於怎樣「執」,又怎樣的「執以為實」,卻是個極複雜的心理間題及哲學問題。西藏中觀學派及無上密宗,對這一問題,有獨到的精闢論說,希望以後有機會和大家再研討,在這個廣泛的園地裡,今天只想提出一點來談談。

  我們看見這是一張桌子,那是一根柱子,我們任何人都會肯定的說:這張桌子不是那根柱子,那根柱子也不是這張桌子。人類思想的執實性,說來雖千頭萬緒,但如能瞭解,「這個是這個,那個是那個;這個不是那個,那個不是這個」這一基本執實形態,也就對執實性有一相當的瞭解了。
人們出生以後,所受的教育,都是教你執實。教你這個是這個,那個是那個;是是是,非是非。一天到晚,儘是裝些這種執實的觀念。我想再舉一個有趣的故事,來幫忙各位瞭解人類思想的執實性。

 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,在房中無事閒坐著,身後站著一個小和尚待者,那時門外有甲乙兩個和尚在爭論一個問題,雙方堅持不下。一會兒,甲和尚氣沖沖的跑進房來,對老和尚說:「師父,我說這個道理,是應當如此這般的,可是乙卻說我說的不對。您看是我說的對,還是他說的對?」老和尚對甲說「你說得對!」甲和尚很高興的出去了。過了幾分鐘,乙和尚氣憤憤的跑進房來,他質問老和尚道:「師父,剛才甲和我辯論,他的見解根本錯誤。我是根據佛經上說的,我的意思是如此這般,您說還是我對呢?還是他對?」老和尚說:「你說得對!」乙和尚也歡天喜地的出去了。乙走後,站在老和尚背後的小沙彌,悄悄地在老和尚耳邊說:「師父,要就是甲對,要就是乙對,甲如對,乙就不對;乙如對,甲就不應該對;您怎麼可以向兩個人都說你對呢?」老和尚掉過頭來,對小沙彌望了一望,說:「你也對!」

  這是一個很有趣味,同時也極為深刻的故事。
這個故事,活現的說明了佛的無礙境界,與眾生的執實境界的大不相同,把華嚴的無礙哲學,描寫的淋漓盡致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
  由於以上所分析人類思想的六大特性,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,就是:
以人類現有的思想方式,是絕不能得到佛果的,用人類現有的思想方法,心識形態,是決不能得到佛的「如所有智」,「盡所有智」,佛的「無緣大悲」,和佛的「無邊大能」的!然而大智、大悲和大能,是不是不可能達到呢?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,拿他自己的修行過程作榜樣,明白的指示我們:如果我們能將現有的心識形態、思維方法轉變一下,把六個毛病都治好,本來具有的佛性,就能自然顯露。
基於這個道理,佛法不教人在「所知的境」上努力,如科學家對於研究現象界的努力,或佛學家們對於考據經典的努力;佛法卻教人在「能知的心」上下功夫,把「能知的心」,擴大和發展到最高峰,大智、大悲和大能,都會自然而然的顯現。

怎樣消滅病態

 
禪定的三步境界
  一、煩惱特盛,心不能安
  二、「虛幻境界」
  三、入正定的境界
 
禪定之實際修法
  第一、依專注修禪定
  第二、依觀想修禪定
  第三、依調息而入定
  第四、依念誦修禪定
  第五、依運動修禪定
  第六、依心性修禪定
 
隨時隨地可修行的方法
  第一、利用各種機會安定你的心境
  第二、遇事試作進一步觀
  第三、將你自己比作佛
  第四、時時要想到因果
  第五、發菩提心

 

 

   在此強烈推介「甄別外道之法則」給佛弟子重要參考。

   佛網電子信箱:cm123@ms15.hinet.net
    回佛網首頁:http://www.buddhanet.com.tw/   佛網G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