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 心 八 偈
修心八偈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朗瑞當巴多傑桑格 造偈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不管我遇到什麼人,不管我走到那裏去,我總是勸人要幫助他人,要
有一顆善良的心。今年我已經四十四歲了,從我開始思考的時候,一
直到今天,我總是在培養這種利他的態度。這是宗教的要素,這是佛
法的要素。我們必須把這種善良的心、這種利他主義,當作是修行的
基礎和內在結構,我們必須把我們所做的一切善行用來提昇它。我們
必須心心念念不可須臾離,我們也必須使用文字或者著作來提醒我們
修行。這些文字便是噶當巴格夏.朗瑞當巴所寫的<修心八偈>;即
使只是以熱誠的興趣這個層次來修習,它們也有很大的功德。

(1) 發心為一切眾生完成最高的利益 便比如意寶殊勝我今善持最無
上決不可以忽略其他的眾生,你必須把他們當成寶,如此便可以完成
暫時和最終的目標;你必須一心一意珍惜它們。你必須把其他眾生看
得比你還可愛、還重要。
一開始,你必須依賴其他眾生來產生利他的大願,以證得最高的開悟
。
在中間的階段,你必須以你與其他眾生的關係,來逐漸增加這種善心
,同時修習善行,以便達成開悟。
最後,你是為了其他眾生而成佛的。因為眾生是這種殊勝修行的目標
和基礎,他們甚至比如意寶重要,必須待之以尊敬、仁慈和愛心。
你必須思惟:「我的心如此充滿煩惱,我該怎麼辦才好呢?」不過,
心還是依其習氣而行,但只要純熟了,過去的難事也變得容易。因此
,寂天的<入菩薩行>說:「時間久了,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習慣的
。」

(2) 每次與人相往來就從我心最深處把自己看得最低恭敬別人為最尊
如果你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、為了自己尋求快樂,而培養愛心和慈悲
,你還是落在自私的觀點之內,終究不能得到好的結果。相反的,你
必須從內心深處,發心利益別人,尋求別人的福祉。 
把自己看得比較優越、把別人看得比較低賤的傲慢心理,是發展利他
態度(尊敬別人和看重別人)的主要障礙。因此,我們必須依賴對治傲
慢的良藥,不管你是跟誰在一起,都要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還低賤。如
果你的態度謙遜,你的善良品質就可以增加;反之,如果你傲慢自大
,就永遠不會快樂。你會變得嫉妒別人,嗔怒別人,因此會產生不愉
快的氣氛,社會的不快樂就隨著增加。  
由於錯誤的理由,我們對自己感到驕傲,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;反之
,我們可以藉著思惟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來對治驕傲。譬如,就
以這隻嗡嗡叫飛舞在我四周的蒼蠅為例吧!從某個角度而言,我是人
,我是比丘,當然比這隻小蒼蠅還重要。不過,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
看,毫無疑問的,這隻弱小低等的蒼蠅,一直被業障所牽引,無法從
事宗教修持,但也不會憑藉精密的技巧而造惡業。另一方面,我是人
,我擁有人的一切潛能和精密的心,卻可能會誤用我的能力。我自命
為修行人,自命為比丘,自命為人,自命為發願利他的修行人,如果
誤用了我的能力,就比蒼蠅差多了。如此思考,自然會有所幫助。 
不過,為了對治驕傲而對自己採取謙卑的觀點,並不表示你必須接受
修行錯誤者的影響。對於這些人,有必要加以阻止和回答;然而,即
使要對某個人採取強烈的反應,也必須出之以尊敬的態度。

(3) 一切行動要觀心每當煩惱生起時自他兩皆受傷害堅定面對求改變
當你在修習這麼一種良好的利他態度時,如果你讓煩惱自由發展,就
會產生問題,因為嗔怒、驕傲等等都是發展利他心理的障礙。因此,
你不可以任其滋長,卻必須依賴它對治良藥,立刻加以抑制。誠如我
前面所說,嗔怒、驕傲、競爭的心態等等,都是我們真正的敵人。我
們的戰場並不在外面,而是在裏面。  
因為沒有人不曾對別人發怒過,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經驗而知道嗔怒
不能產生快樂。誰能夠在嗔怒的態度下保持快樂?醫生治療嗔怒的處
方是什麼?誰說發怒可以使你更快樂?因此,我們千萬不要讓這些煩
惱有機會生起。雖然沒有人會不珍惜自己的生命,但如果我們受制於
嗔怒的影響,就會動氣到想自殺。  
認出了各式各樣的煩惱之後,即使是最微細的煩惱生起時,也不可以
這麼認為:「這可能不會有什麼問題。」因為它會變得越來越強烈,
就好像房子開始燃起小火一樣。西藏有句諺語說:「不要結交『可能
不會有問題』的朋友。」因為這是危險的事。  
一旦你開始生起煩惱時,你就必須想起相反的品質,利用理性產生相
反的態度。譬如,當你開始生起欲望時,就要做不淨觀,或在你的心
中做身觀想或受觀想。當你發脾氣時,就要培養愛心;當你生起驕傲
時,就要想起十二因緣或各種緣起法。對治這些心態的基本藥方是空
性智慧,將於最後一偈討論。  
在煩惱生起的當下,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對症下藥,在它增強之前完全
加以剋制。不過,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,至少要把你的心從煩惱移開
--出外散散步,或觀出入息。  
生起煩惱又有什麼不好呢?心一旦受到煩惱的影響時,你不僅在當下
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,還會招來身和口的惡業,將來必會產生痛苦。
譬如,嗔怒會使語言粗暴,最後變成暴力的行為,使別人受到傷害。
這些行動會在心中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,將來就會產生痛苦。 
因此有一句話說:「如果你想知道過去你做了些什麼,看看你現在的
身體就知道;如果你想知道未來你會發生什麼事,看看現在你的心在
做什麼就知道。」佛教的業報理論認為,我們目前的正報和依報,都
是過去的業所形成;我們未來的苦樂則掌握在我們當下的手中。因為
我們只要樂不要苦,因為善業會生樂而惡業會生苦,我們必須諸惡莫
作,眾善奉行。雖然你不可能在幾天之內就完全止惡行善,但你必須
慢慢習慣於止惡行善,把修行推到更高的境界。
文章出處:佛音日報
網頁恭製:佛網(禪門出版社)
電子信箱:cm123@ms15.hinet.net
回首頁:
Home